欢迎访问佛山市企业征信建设促进会官方网站!
信用档案
党建工作
您当前位置: 首页>党建工作>党建学习>【学党史】1938年,毛泽东如何预见抗日战争的前途?

【学党史】1938年,毛泽东如何预见抗日战争的前途?

2021-11-15 12:03:52

1936年7月,来到陕北的美国记者斯诺在与毛泽东的谈话中,提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这个战争的前途会要如何发展?”等问题,毛泽东在对国内外各种形势进行详尽分析的同时,提出了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的方针。


在接受斯诺采访将近两年后,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演讲时,对持久抗战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阐述,标志着一段时期以来毛泽东就这一问题的思考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毛泽东这里所谈的内容,后来汇集成册,就是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著名军事名作:《论持久战》。

 

图片 1.png

毛泽东在抗大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毛泽东首先详尽论述了战争双方的相互矛盾、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观点产生的原因及其错误,进而根据敌我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战争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科学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泽东着重分析了争取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和相持阶段中敌我斗争的形势,指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泽东还指出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对战争的能动性、战争与政治、战争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及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论持久战》这部军事著作中,毛泽东还以战略家的胸怀和远见卓识的眼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看待军事斗争,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精辟论断,认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深刻地阐明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最后强调:“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1938年7月,《论持久战》在延安《解放》周刊发表。随后,又由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毛泽东为此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它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心、坚持正确的抗战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片 2.png

《论持久战》部分版本

 

毛泽东本人对自己所精心撰著的《论持久战》也是珍惜的。作家刘白羽曾有幸见到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的场景,毛泽东还一边用手抚着桌面上高高一叠用墨笔字写的原稿,原稿是在一尺长的白纸上用墨笔字写的,一边告诉刘白羽说这是他写的《论持久战》,并且简要地讲了书的内容。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自斯诺在保安采访毛泽东22个月之后,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论持久战》演讲的时候,回顾起1936年7月同斯诺谈话中关于中日战争前途的预见,仍然感到十分地满意。


毛泽东说:“这些问题的主要论点,还在两年之前我们就一般地指出了。还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即在西安事变前五个月,卢沟桥事变前十二个月,我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接着,毛泽东大段地抄录了斯诺在《西北印象记》中的原始采访记录稿,然后指出:“抗战十个月的经验,证明上述论点的正确,以后也还将继续证明它。”


《论持久战》一书完成后,毛泽东还把初稿送给了有关同志阅读,多方听取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最后反复进行修改后,才公开发表。


来源: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