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佛山日报记者庞文彬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佛山市民心里,这是对食品安全的一份朴素愿望。源于对舌尖上安全的不懈追求,2013年1月,佛山启风气之先,高规格召开全市动员会议,正式启动食品安全示范市的建设工作。
回顾创建征程,留下印记令人欣慰。今年,适逢食品安全示范市建设验收之年,经第三方对示范市建设效果进行评估,佛山示范市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其中,南海区被评为佛山市食品安全示范区,禅城、顺德、高明、三水为佛山市食品安全示范建设达标区。
佛山舌尖安全点滴变化,公众看在眼里。
根据佛山最新公布的食品安全白皮书显示,2014年,佛山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为75.4%,较2011满意率高出20.9个百分点,同时也比2014年全国满意度52.3%高出23.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佛山公众总体满意度更是高达80.1%。而与满意度相呼应,佛山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知晓率,也较以往有所改善。
市民满意度持续提升背后,始终凝聚佛山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市的艰辛点滴。示范市建设目标三年蝶变,亦由此展现。
在创建期间,全市食品抽检数量达到了千人4批次标准,重点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始终稳定良好,食用农产品和加工食品评价性抽检内在合格率,亦在95%以上企稳,更为重要的是,建设期内,佛山坚决对Ⅲ级(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说不。
得益于良好的运作机制,佛山已相继建立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100%。机制的落实让食品安全工作管控迎来创新之机。
三年创建期间,佛山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并且实施“黑名单”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分级监管覆盖率更创历史地超过95%。不仅如此,餐饮服务行业量化分级管理率也高达98%。
同时,全市依靠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食品药品安全信息,从而建立功能完善、标准统一、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市级食品安全信息平台,使得食品安全管控更具指向性。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佛山已先后建成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5条,全市中型以上餐饮单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正全面推广“阳光厨房”模式,全市2285家阳光厨房相继落成; 而全市10个小作坊集中加工中心,100%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全市建成1280家食品安全示范点(店)等,更成为擦亮佛山食品安全品牌的点睛之笔。
亮点聚焦
今年6月,市食安办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佛山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市验收评估,对五区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市成效进行验收。最终,通过资料审查、现场验收、走访调查等环节,南海区被评为佛山市食品安全示范区,禅城区、顺德区、高明区、三水区为佛山市食品安全示范建设达标区。
禅城创建“粮油安全”城市
据了解,禅城在创建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提升亮点”思路,创建“粮油安全”城市便是亮点之一。禅城通过开展粮油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加大粮油抽检力度、打造“安全粮油”示范店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规范全区粮油生产、流通、消费秩序。
南海多管齐下保舌尖上安全
南海在创建期间通过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如肉品统一配送、小作坊集中加工和食品安全示范街等,为全市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南海重点推行熟食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分别在罗村等地建设5个食品集中加工中心,通过闭环式集约化管理,使熟食品加工各环节都得到监控。
顺德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顺德大力开展基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在村(社区)建立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制定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协调机制及保障模式,构建镇(街道)、村(社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和防控体系。
高明全面摸查食药企业家底
高明区根据农业生产比重高的自身特色,开展“百村千人进万家”食品药品安全服务月活动。对全区8576家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各类台账,为实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食品药品管理打下基础。
三水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基地
三水区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现有无公害基地共30个,总面积达103435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共17家; 同时在全市先行试点农村集体聚餐备案制度,将农村集体聚餐纳入监管范畴,为全市强化非经营性场所聚餐监管工作提供经验。